- 發布時間:2009-10-30 瀏覽次數:4982
- 上博六《莊王既成》中“酖”字詳解
(棗莊人民廣播電臺)
(首發)
上博六《莊王既成》中有個人名叫“尹子桱”(古文下以~代替),整理者陳佩芬先生將其中的古文隸定作“
”,認為這個人就是楚莊王師沈尹莖[1],李學勤先生認為“‘
尹’,從‘臽’之‘窞’、‘啗’、‘萏’等字均在定母侵部,與‘沈’同,故‘
尹子桱’即‘沈尹子莖’。”[2]說“~尹子桱”即“沈尹莖”、“沈尹子莖”都非常正確,但是釋字有誤。李佳興先生認為其中並無“皿”字部分,隸定為“
”,認為可與“沈”通假[3],仍然未得。
包山楚簡中有“”字,凡三見,分別見於138簡、165簡和177簡,釋文隸定為“
”,簡文曰“~差蔡惑”(簡138)、“囂~尹之州”(簡165)、“大室~尹”(簡177),另外,天星觀“卜筮祭禱”簡中有“邨~尹過以漆蓍為君月貞”,亦有此字。
包山簡這個字為左右結構,《莊王既成》中的則是上下結構,雖然在結構上有異,但是構件相同,且同言“~尹”,顯然是一個字。
此字其中從“酉”從“臼”的部分都沒問題,關鍵是“”這部分,它不能和“臼”那部分組成“臽”,“臽”字從臼從人,而這個部分顯然不是“人”字,而應該是“冘”,《說文》:“冘,淫淫行貌。從人出冂”,這個字從人,那個方框形就是“冂”之變體或異構。根據包山楚簡,“冘”與“臼”上下結構構成“
”,即那個古字的右半,《莊王既成》中的該字雖然是上下結構,然其字形分析仍然要與包山簡相同,即從酉
聲,這一部分,趙平安先生已經把它準確地隸定為“
”,而把~字釋為“醓” [4]則值得商榷。黃德寬、徐在國二先生將~釋為“酖” [5],二先生是根據李家浩先生釋出信陽楚簡中的“枕”字所受的啟發得出此論,並未進一步解釋。陳偉先生云:“這樣寫法的字,亦見於金文和其他楚簡。對於包山簡中的這種字,黃德寬、徐在國先生釋為‘酖’,讀為‘沈’。酖尹即典籍中習見的‘沈尹’。” [6]筆者同意陳先生的看法,以為黃、徐二先生之釋最確,但對這個字的具體字形,認為還有必要做進一步分析。
“”在金文中已有之,《三代吉金文存》5·11·2著錄的一個甗上就有“王人
輔歸雚鑄其寶”的銘文,趙平安先生認為“
輔”“為人名或官名加人名結構” [7]。筆者認為這個字應該就是《周易·坎卦·六三》“坎險且枕”之“枕”的本字,《經典釋文》:“枕,古文作沈。”俞樾《群經評議》云:“枕當為沈,《釋文》謂古文作沈,是也。《莊子·外物篇》:‘慰暋沈屯’,《釋文》引司馬曰:‘沈,深也。’險且沈者,險且深也。”帛書本《周易》作“訦”。而據《說文》,“枕,臥所薦首也”,“沈,陵上滈水也。一曰濁黕”,“訦,燕代東齊謂信訦也”,其本義無一訓“深”者,則知均為假借,後世典籍一般通用“沈”,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灑沈澹災”,顏師古注:“沈,深也。”《後漢書·郭符許列傳》:“而沈阻難征”,李賢注:“沈,深也。”此從臼冘聲之字,“臼”乃是形旁義符,《說文》:“臽,小阱也,從人在臼上。”桂馥《義證》:“從人在臼上者,徐鍇本下有‘舂地坎可臽人’六字,鍇曰:‘若今人作穴以臽虎也。’”在甲骨文中,“舂”所從之“臼”與“臽”所從之“凵”在字形上殊無分別,蓋古人“臼”與“凵”均掘地為之,在形制上無別,唯大小深淺有異,後相混同,故“臽”本為坎阱陷人之形而從“臼”作,“臼”就是陷阱的象形(甲骨文有動物陷入其中之象的字),陷阱務求其深,故訓“深”之“沈”字用為形旁也。也就是說,在先秦古文中,深沈(今作“深沉”)之“沈”和沈沒(今作“沉沒”)之“沈”是有區別的,但在傳世典籍中假“枕”、“沈”、“訦”等字為之,“
”字遂廢。
又《小爾雅·廣詁》、《廣雅·釋詁一》並云“沈,沒也”,《書·胤征》疏:“沒水謂之沈”,這個與沒水有關的“浮沈(沉)”、“沈(沉)沒”之“沈”字在郭店楚簡《窮以達時》中寫作“”,文云:“先沈酭,後名揚”,沈沒于水亦如物陷坎阱,故從水
聲,乃楚文字的一種獨特寫法。
既知道從臼冘聲的字為“深沈”之“沈”,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莊王既成》和《包山楚簡》中“~尹”的這個古文字實際上就是從酉沈聲,也就是黃、徐二先生說的“酖”字,《說文》:“酖,樂酒也。從酉冘聲。”段玉裁注:“《毛詩》假‘耽’及‘湛’以為‘酖’。《氓傳》曰:‘耽,樂也。’《鹿鳴傳》曰:‘湛,樂久也。’”按:在楚文字中,它本來就是從“沈”聲,此義實從“沈”訓“深”而來,樂酒之深謂之“酖”也,故當云“從酉沈省聲”比較準確。既然“酖”本從“沈”得聲,自然可以讀為“沈”,“酖尹”就是“沈尹”。
“沈尹”一名也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云:“沈尹將中軍”,杜預注:“沈或作寢。寢,縣也,今汝陰固始縣。”《春秋左傳正義》的解釋是“楚官多名為尹,沈者或是邑名,而其字或作寢。《哀十八年》有寢尹吳由於,因解寢為縣名,不言寢是而沈非也”,對“沈”是否可以解釋為“縣名”不能確定。 後有“沈尹氏”,《姓氏尋源》卷三十云:“沈尹氏:《姓譜》云:‘沈邑之尹官也,沈姓,沈尹之後世為之,因氏焉。’” 但是,“沈尹”一名恒見於楚簡,如“囂沈尹”、“大室沈尹”、“邨沈尹”等,從此看來當是一種官職名,而不是什麼“沈邑之尹官”。趙平安先生認為此字當釋“醓”,“醓尹”即《周禮》中的“醢人” [8],然據《說文》“醓”字本作“”,是從血
聲,訓“血醢也”,與簡文字形構造差異較大,釋為“醢人”似乎也不十分準確。田成方先生經過對兩類出土的楚文字材料的對比研究後認為:“第一類材料證明楚國的確有沈尹之官,它的設置還影響到鄰近的徐國。楚國的沈尹之官供職於大室,是王官,歸楚王直接控制,其下有右沈、左沈等副官。沈尹之官的設立時間早於春秋晚期,直到前316年依舊存在。第二類材料沈尹(沈)為氏稱,證實楚沈尹氏家族的存在。沈尹既是官稱,又是氏稱,與《元和姓纂》等記載‘沈尹氏以官為氏’相吻合。”[9]“沈尹子桱”是沈尹氏,名子莖。《方言一》、《廣雅·釋詁一》並訓“沈”為“大也”,故疑“沈尹”就是“大尹”的意思,與地名沒有關係。
(本文蒙網友大意覺迷先生為提供相關資料,謹致謝忱。)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 年10月30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P242頁。
[2]李學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載孔子2000(confucius2000)網站2007年7月16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212。
[3]李佳興:《上博六〈莊王既成〉的“尹子桱”》,簡帛研究網站2008年8月20日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8/lijiaxing005.htm。
[4]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載《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7月。
[5]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載《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P104。
[6]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7]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
[8]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
[9]田成方:《從新出文字材料論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載《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總第1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