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1-12-30 08:38:16 瀏覽次數:5043
- 由楚簡“犮”說石經古文“厥”
(棗莊廣播電視臺)
(首發)
清華簡《繫年》56簡中有地名曰“”,《左傳》、《谷梁傳》作“厥貉”,《公羊傳》作“屈貉”,相當于“厥”或“屈”字的字依形釋為“犮”,這個應該是沒錯的。“犮”字在楚簡中出現不少,上博五《三德》簡18:
“天無不從:好昌天從之,好喪(亡)天從之,好犮天從之,好長天從之。”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乙本簡11:
“臨兆不言亂,不言侵,不言滅,不言犮,不言短,故龜有五忌。”
其字形分列如下:
(《三德》18簡)
(《天子》甲11簡)、
(《天子》乙11簡)
新蔡葛陵簡甲3.328“……犮一”作“
”,又3.343-2“
於上献、犮焚二
”作“
”,不過這個“犮”意義不明,疑是祭祀對象名。
近讀黃傑先生《據清華簡〈繫年〉釋讀楚簡二則》一文[1],文中說:
“由《繫年》所提供的信息,‘犮’的釋讀可以往‘厥’或‘屈’聲字方向考慮。在先秦典籍中,‘蹶’可以表示衰敗、敗亡之意,如《老子》第三十九章:‘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荀子·成相》‘主之孽,讒人達,賢能遁逃,國乃蹶’,‘蹶’解為衰敗、衰亡是很合適的。《莊子·人間世》:‘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成玄英疏:‘蹶,敗也。’顛、滅、崩、蹶顯然是作為一組近義詞使用的。《廣雅·釋詁三》:‘蹶,敗也。’《天子建州》的犮,亦可讀為蹶,意為敗。”
按:黃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只是對“犮”何以被用為“蹶”沒做進一步說明,這裡再略作陳述。
首先,《說文》對“犮”的訓解有問題,其云:“走犬皃。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則剌犮也。”許慎說象犬而曳其足,但不是“剌犮”,而應當是“頓仆”,殆謂縶絆其足而頓仆。“犮”當與“獘”為一字,或言古今字,《說文》:“獘,頓仆也。从犬敝聲。《春秋傳》曰:‘與犬,犬獘。’,獘或從死。”犬頓仆為“獘”, 犬死則頓仆于地,故其字或從死。“犮”乃其象形初文,“獘”是其後起的形聲字。從讀音上看,“犮”、“獘”古音都是并母月部,讀音本相近似。
其次,楚簡中用“犮(獘)”為“厥(蹶、蹷)”,當是義同或義近互用,《說文》:“蹶,僵也。从足厥聲。一曰跳也。亦讀若橜。”段注:“僵,僨也。《方言》:‘跌,蹷也。’《左傳》:‘是謂蹷其本。’”《說文》又云:“僵,僨也”,段注:“小徐及《爾雅》釋文皆作‘偃’,大徐作‘僨’,非是。玄應引‘僵,卻偃也。仆,前覆也。’按:僵謂仰倒,如《莊子》‘推而僵之’,《漢書》‘觸寶瑟僵’皆是。今人語言乃謂不動不㱙爲‘僵’,《廣韵》作‘殭’,死不㱙也”。是“犮(獘)”、“蹶”均有頓仆跌倒義,二者義相近,故而互用。這種義同義近互用的情況在傳抄古文中常見,如以“(殃)”為“禍”、以“氛”為“气”、以“合(答)”為“對”等等,這一點徐在國先生有論述,[2]茲不贅。所以說楚簡中的“犮”字讀為“厥(蹶)”當是確解,無論是上博簡《三德》、《天子建州》還是清華簡《繫年》,將其“犮”讀為“厥(蹶)”都是非常適當的。
這裡主要想討論一下石經古文“厥”字的構形問題,說點不成熟的看法。石經“厥”字主要作如下形[3]:
、
此字形在《汗簡》中作“”、“
”(《義云章》),這種“厥”字的構形看上去十分令人費解,黃錫全先生認為“
為厂譌,
為
譌,
為
譌。”[4]說“尸”乃“厂”譌、“邑”形為“欠”譌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說右邊那部份是“屰”之譌恐有問題,金文中有“欮”字作“
”(師湯父鼎)、“
”(欮簋),石經古文所從的“屰”與金文所從者相比较,差距實在太大了。現在從楚簡用“犮”為“厥”看,石經的古文“厥”字很可能是從“犮”作并從之得聲。
一種可能是從厂欮聲,而“欮”則是從欠(形訛為“邑”形)犮(蹶)聲。《集篆古文韻海》卷一《上平聲·四江》引一“尨”字作“”,《訂正六書通·下平聲·十七陽》收有三個“尨”的古文字形分別是“
”、“
”(並出《古文奇字》)、“
”(出《印書》),這些字形都和古文中的“求(裘)”、“殺”、“蔡”有些近似,比如金文舀鼎的“求”作“
”,蔡侯匜“蔡”字作“
”、蔡子匜作“
”,而《古文奇字》的第二個字形和《說文》中的古文“殺”字基本相同。但這些傳抄古文的“尨”極有可能既不是“尨”也不是“求”、“殺”或“蔡”,而是近似于楚簡文字寫法的“犮”字的形變,因為形近之故被誤用為“尨”。石經古文“厥”字右邊的部份應該就是“犮”形之訛變,也就是說這個古文字形是從厂欮聲,而欮是從欠犮(蹶)聲。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尸”的部分和右邊的部分本來是一體的,都是由“犮”字割裂開而成,象“尸”的部份是其頭部筆劃的形變,因為無論是楚簡文還是傳抄古文中的“犮”字頭部筆劃都寫得比較長,特別是上引上博六《天子建州》中的字形,最上面兩筆的結構非常象“人”或“尸”的古文形,故有可能譌變為“尸”;右邊的部份則是“犮”其餘部份的譌變,這些字形最下面的那個“∧”形筆劃原都當作一短橫或圓點,後來訛作弧筆,和“求”、“蔡”字有點相同了,這個“犮”字仍當讀為“厥(蹶)”,石經古文“厥”則是從欠犮(蹶)聲,只不過它把“欠”形訛作了“邑”形。
如果屬於後一種情況,石經古文這個“厥”字應是“欮”字的或體,《說文》本作“瘚”,訓“屰氣也。從疒從屰從欠。欮,瘚或省疒。”實際上“欮”是本字,從欠從屰會意,“瘚”是後起的形聲字,增加了疒為義符,容庚先生云:“欮,《說文》附於‘瘚’下,云:‘瘚或省疒’,然‘厥’字從厂欮聲,則‘欮’乃正字,不當附於瘚下”,[5]是也。而石經古文乃從欠犮(蹶)聲,為形聲字。段玉裁注:“《釋名》曰:‘厥,逆氣,從下蹷起,上行入心脅也。’高誘《呂覽注》曰:‘蹷逆,寒疾也。’”是欮(瘚)、厥、蹷(蹶)古本通用。
要之,“犮”本“獘”之本字,本義是犬頓仆,而在先秦古文中有用“犮”為“厥(蹶)”之現象,乃義近互用。楚簡文字中即以“犮”為“厥(蹶)”,石經古文“厥”字當是從犮(蹶)得聲,其右邊的部份或者包括“尸”的部份當是“犮”之譌變。
本文可作為黃傑先生說之補充。
最後捎帶著說說《繫年》中那個與“貉”對應的字,目前筆者看到的有三種看法,一種是釋“央”[6],一種是釋“魚”[7],一種是網友小狐釋“貈”[8]。按:小狐先生以金文字形為證,說法當是正確的。“貉”本當作“貈”,《爾雅·釋獸》:“貈子,貆”,《疏》:“貈似狐,善睡。”《釋文》:“貈本作貉。”實際上“貈”的異體字有好幾個,《集韻·入聲十·十九鐸》以“貈”、“”、“貉”、“狢”、“
”同字,云:“《說文》:‘似狐善睡獸。’引《論語》‘狐貈之厚’。一曰《說文》從舟誤,當從亢聲。或作貉、狢、
。”《繫年》此字當如小狐先生所言“就是‘貈’字的象形初文”,同“貉”。所以“犮貈”即“厥貉”。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1年12月29日。)
[1]黃傑:《據清華簡〈繫年〉釋讀楚簡二則》,簡帛網2011-12-2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8
[2]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前言》第ⅩⅢ頁,線裝書局,2006年.
[3]引自《傳抄古文字編》P933.
[4]黃錫全:《汗簡註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P304.
[5]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P622.
[6]網友暮四郎《清華簡(貳)簡56與〈左傳〉“貉”字對應之字》及網友海天遊蹤在該貼下第4樓跟帖,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1-12-21.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2857黃傑《據清華簡〈繫年〉釋讀楚簡二則》.
[7]網友lht于暮四郎《清華簡(貳)簡56與〈左傳〉“貉”字對應之字》貼下第1樓跟帖。網友飛虎《說清華簡〈繫年〉簡56的地名“犮魚”》,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壇·學術討論2011-12-27.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392
[8]网友小狐《讀〈繫年〉臆札》第15樓,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壇·學術討論2011-12-25.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