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4-07-10 15:06:23 瀏覽次數:5107
- 釋史牆盤銘的“強圉”
- (棗莊廣播電視臺)(首發)
史牆盤銘:“~圉武王,遹征四方”(《集成》10178),相當於“~”的字之原字形如下:
這個字在目前發現的金文辭中僅此一見,諸家多隸定為“”,《集成》的釋文里也如是作。[1]此字釋讀說法頗多,麻愛民先生在《墻盤銘文集釋與考證》(下簡稱《考證》)中搜羅較詳,所錄諸家所釋的有“訊”、“䋼”、“𤔲”、“絇”、“絡”、“索”、“繩”等,[2]文中總結云:
“圉”徐中舒讀“索圉”,李學勤讀“挺圉”,洪家義讀“嗣圉”,連劭名讀“廣宇”。裘先生以為:“‘訊’、‘迅’古通。‘訊圉’就是迅猛強圉的意思。‘強圉’一詞後世只用於貶義,古代卻不一定。例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晉軍中行穆子稱讚自己的軍隊說:‘吾軍帥彊圉’(‘彊’通‘強’,‘御’通‘圉’),《周書·謚法》也說‘威德剛武曰圉’。”按:裘錫圭之訓解可從。[3]
另外較新的釋讀成果是張崇禮先生釋“臧”,認為“‘臧圉武王’即勇武強健的武王”。[4]感覺諸家的釋讀雖然各有道理,不乏勝義,但總覺不安。
首先得分析一下這個字的字形,左旁從“索”,右旁是一個雙臂交於胸前的人形和“口”,那個人形部分諸家認為是“丮”,但與同銘文中的“巩”、“夙”所從的“丮”寫法并不相同,“丮”是象人雙手奉持之形,而這個字形是象人合手挐持之形,應非一字,但它和左邊的“索”放在一起表示人持索的意思還是比較顯豁的。聯想一下與持繩索有關的事物和在銘文中的用法,這個字最大的可能就是“繈”字(後通行字作“襁”),《說文》:“繈,觕纇也。从糸强聲。”段玉裁本改作“𧢼纇也”,有段很詳細的注解:
“𧢼”見《角部》,各本作“觕”,非也,今正。“𧢼”訓“角長”,引申為凡粗長之稱。絲節粗長謂之繈,孟康曰:“繈,錢貫也”,其引申之義也。又引申為“繈緥”,《呂覽·明理篇》:“道多繈緥”,高注:“緥,小兒被也。繈,褸格上繩也。”又《直諫篇》“繈緥”注:“繈,褸格繩;緥,小兒𧝐也。”“褸”即“縷”,“格”即“絡”,織縷為絡,以負之於背,其繩謂之“繈”,高說最分明。《博物志》云:“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乃謂其絡,未及其繩也。凡繩韌者謂之“繈”。
“纇”本是指絲擰成的疙瘩,“𧢼纇”則是絲擰成的粗長繩索,就是“繈”,它因為粗故而比較結實強韌,也就是段玉裁說的“凡繩韌者謂之‘繈’”,故從“強”得聲,亦會其義;所從的“口”也自有其說了,林沄先生在論述“古”(“固”之初文,從盾從口)時說:
那麼古字的構造究竟應[怎]樣理解?我認為,盾是防護性武器,必須做得堅固。在盾形符號下加一個口符,就是強調這個盾不再表示這種物品,而是用來表示這種物品的特性——堅固。就好像在弓形符號中加一口符構成的(強)字是表示弓之強勁,在高屋建築下加一口符構成的
(高)字是表示建築物之高聳,所以古字也就是“固”的初文。[5]
套用一下林先生的說法,就是這個字在下面加“口”符是表示這種繩索強韌的特性,這也是其後起形聲字從“強”聲兼會意的原因。據此,筆者認為這個象人持索形的字應即“繈”字的表意初文,本義就是粗長強韌的繩索,可以用來捆扎、背負物品。古人捆扎“緥(褓)”(嬰兒的包被)的帶子就叫“繈”,可以把“緥”繫在背上背着,所以稱“荷襁(繈)”,《墨子·明鬼下》“鲍幼弱在荷襁之中”是也;用繩子束物於背負之稱“襁(繈)負”,《論語·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是也。古代串錢的繩子也稱“繦”,是因為錢貫以繩可負可持,後來用為計算錢的單位,同於後世的“貫”,後起專字作“鏹”,從金是因錢是金屬,《文選·左太沖〈蜀都賦〉》:“藏鏹巨萬”,注:“鏹,錢貫也”,是其義。
從先後上講,“繦”應是本字,“襁”是後起字,今《說文》中也有“襁”字,訓“負兒衣。从衣强聲。”段注:
按古“繈緥”字从糸不从衣,淺人不得其解,而增“襁”篆於此。假令許有此字,當與“𧝐”篆爲類矣。當刪。
段玉裁的看法應是正確的,“襁”字後起,不是《說文》中原有的,但後來在典籍中“襁”字比較多見,先秦典籍中也常見用“襁”而少見“繦”,當是在傳抄中後人用通行的後起字所改。
另外,“繦”很可能和“繮”古本為一字,《說文》:“繮,馬紲(緤)也。从糸畺聲。”就是馬繮繩,但先秦無“繮”或“繮繩”之說,《禮記·少儀》:“犬則執緤,牛則執紖,馬則執靮”,鄭注:“緤、紖、靮皆所以繫制之者”,不同牲畜的繮繩有不同的名稱,稱“繮”很可能是漢代人的說法。說它從“畺聲”也是不準確的,當是從彊省聲,蓋栓牲畜的繩子也務求強韌,所以從“彊”得聲兼會意,而“強”、“彊”古音義同而通用。傳世先秦典籍中多見“襁”字(本當作“繈”),“繮”字無一見,然新蔡簡中有之(新甲2.27),寫法與小篆同,說明先秦是有這個字的,不過不是常用字,它應該是根據“繈”字改造出來的異體字,後來分化為二,因為“繈”後來既被用為“繈緥(襁褓)”或“繈(襁)負”字,則用“繮”字為栓牲畜之繦的專字,這個用法當起於漢代。“繮”字又或從革作“韁”,然此形字《說文》不收,見於《釋名》,說明它更後起了。
既然知道“”就是“繈(襁)”的初文,那麼就可以知道史牆盤銘文中的“繈圉武王”當讀為“強(彊)圉武王”,因為“繦(襁)”是與“強”字音同通假的,《史記·魯周公世家》中把“襁褓”寫成“強葆”,《索隱》:“‘強葆’即‘襁褓’,古字少,假借用之”,是其證。裘錫圭先生雖然釋為“訊圉”不確切,但在解釋中與“強(彊)圉”聯繫起來是完全正確的。
“強圉”一詞在先秦兩漢典籍中是個常見詞彙,寫法頗多,如“彊禦”、“彊禦”、“強圉”、“強衙”等等,朱起鳳在《辭通》中以“強禦”為詞頭根據其含義分成兩條,一條含義是“任威使氣之貌”,如《詩·蒸民》:“不畏彊禦”等;一條含義是“武勇貌”,如裘先生舉出的《左傳·昭公十二年》的“吾軍帥彊禦”,另如《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威武強禦”等。[6]第一條的含義略同於“強暴”、“強橫”、“強梁”等詞彙的意思,帶有貶義;第二條的含義相當於“剛強”、“剛勇”、“剛毅”等詞彙的意思,帶有褒義,史牆盤銘文中給武王所用的顯然是第二種意思。《太平御覽》卷八十四引《春秋元命苞》曰:“武王駢齒,是謂剛強。承命誅害,以順天心”,“剛強”應是漢人對“強圉”一詞的翻譯。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7月10日07:58。)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七冊5484頁。
[2]麻愛民:《墻盤銘文集釋與考證》,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指導教師:張世超。16頁。
[3]《墻盤銘文集釋與考證》,18頁。
[4] 張崇禮:《釋史墻盤的“臧”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2/3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56
[5]林沄:《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94-95頁。
[6]參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