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4-11-03 15:48:39 瀏覽次數:5304
- 說“阜”
- (棗莊廣播電視臺)(首發)
《說文》:“(𨸏、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
,古文。”段注:
“《釋地》、《毛傳》皆曰:‘大陸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陸。’謂土地豐,正名爲陸。陸土地獨高大名曰阜,阜最大名爲陵。引申之爲凡厚、凡大、凡多之稱。《秦風》傳曰:‘阜,大也。’《鄭風》傳曰:‘阜,盛也。’《國語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層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
對於“阜”字,大約自周代以來即用為大陸之稱,同時也用為大、盛、厚等義,根據段玉裁的說法都是由其為大陸義引申出來的。但是我們知道,很多古文字,本義是一回事,用法又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候其本義和實際用義差距很大,甚至說是毫無關係,它們唯一的聯繫就是音同或音近,這就是六書中的“假借”。就甲骨文字形看,筆者認為前人對于“阜”這個字的本義解釋是有問題的。
先看甲骨文“阜”字的形體:
1、(合19215)、
(合10405正)、
(合7860)
2、(合7860)、
(合20253)
3、(甲3372)、
(懷144)
4、(庫1306)
5、(甲3936)、
(合20600)、
(合22391)、
(乙5384)
這五類字形中,第一種比較常見,甲骨文中一些從“阜”的字多作此形,是一豎筆旁加三角形的齒,小篆的寫法就是承襲此形;第二類應是第一類的簡省寫法,很多人把它和“𠂤(師)”字混淆,其實二者差別是很明顯的,姚孝遂先生說:“契文𠂤作,其體屈;𨸏或作
,其體直,二者判然有別。”[1]看法完全正確;第三類與第一類略同,只是齒形略呈方形;第四類是第三類的省形;第五類是把齒形簡化成了實筆或單線筆。
金文中不見獨體的“阜”,而有很多從“阜”的字,所從的“阜”也不出上述寫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陰。敬事天王鐘)
(陵。長陵盉)
2、(陽。虢季子白盤)
(陵。陵作父乙尊)
3、(陽。平陽左庫戈)
(陸。邾公鐘)
第一種寫法相當於甲骨文的第一種寫法;第二種寫法就是把第一種的虛筆填實;第三種則又是在第二種的基礎上簡化,把三角形的齒變成了單線筆畫。
現在出土很多的楚簡文字的情況和金文類似,主要有兩種寫法:
1、(陽。新蔡甲3.92),此寫法少見
2、(陵。包山2.40)、
(降。楚帛書甲6.10),這種寫法在楚文字中最為常見,傳抄古文中也多用這種寫法,《說文》所引“阜”之古文字形,除去上面的三個〇形也是此形。
對於字形的分析,目前的分析大部分還是許慎說的延伸,比如葉玉森先生認為“從丨象土山高陗”,齒形筆畫“并象阪級”;李孝定先生同意葉說,認為“字之初誼𠂤𨸏殆並為山之象形字,與山丘誼同。及後孳乳為數字,乃以丘山象山之數峰并峙,𠂤𨸏象山之阪級峻峭崚嶒,睹陟、降諸文均從𨸏字取義,可證也。”唯獨徐中舒先生言此字“象獨木梯之形”,[2]這些解釋大多是囿於許慎之說所作的引申和發揮,和段玉裁之說大體類似。
實際上單從字形上看,“阜”字不是什麼山陵阪級的象形,而是鋸子的象形而特別突出它的齒,這點上,金文的1、2種寫法尤其象形。在金文中有手持鋸的象形文,如:
(
簋)[3]
(
壺。《集成》9550)
其中的鋸就是一柄帶齒的刀。甲骨文中,“刖”象以鋸子斬足之形,作“”(合861)、
(合6000反),表示鋸的字形是在“刀”形的刃口部位加齒,也有寫作“
”(合6007)形者,象手持鋸斬足之形。顯然古人所謂的鋸就是一種帶齒的刀,所以每“刀鋸”連稱,《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晉語六》:“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而斧鉞不行。”《商君書·賞刑》:“故天下知用刀鋸於周庭,而海內治。”《史記·晉世家》:“臣刀鋸之餘,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於君。”等等,刀、鋸同類器也。
甲骨文“阜”字就是鋸齒刃的象形,可以知道它必是“鋒”字的初文,齒刃尖銳而鋒利,故凡兵器之尖刃均可稱“鋒”,小篆寫作“鏠”,《說文》:“兵耑也。从金逢聲。”段注:
“耑,物初生之題,引申爲凡物之顚與末。凡金器之尖曰‘鏠’,俗作‘鋒’,古亦作‘夆’。山之顚曰‘夆’,古無‘峯’字。”
根據段注可以明白,古借此字為大陸義的“阜”,其實就是後世所說的“峯(峰)”,蓋尖頂的山形如鋸齒,同時連綿的群山從遠處看去高低起伏就象鋸子的齒刃,故名為“鏠(峯)”,即“阜”,《说文》:“峯,山耑也”,正是從“鋒”為“刃耑”義借用而來。
卜辭中“阜”的用法不是很多,主要有兩項:
一是人名:
1、令阜。(合20600)
2、貞:阜。二月。
貞:阜亡疾,其延?(合23391)
二是地名:
3、于阜西飲,王弗……(合30284)
4、戊子卜,其阜之人……(合31832)
5、囗丑卜,勺貞:王呼萬,戒阜。九月。(合20253)
三是山名:
5、……企在廳阜。十月。(合405正)
6、戊辰卜,王曰:貞其告,其在阜卜。(合24356)
7、貞:叀(惟)阜山令。(合7859正,二辭;合7860,二辭)
這裡面的“廳阜”、“阜”均山峰之名,第7條是“阜”、“山”連舉,“山”是統稱,“阜”即“峯”為頂尖的山,不過辭言“惟阜山令”是何意不明,待考。根據卜辭的用法可知,在卜辭中“阜”已經被借用為山阜之“阜”了,其本義已經不用。
在傳世先秦典籍中,“峰”字不見,而多見“鋒”字,蓋“阜”本即“鋒”,它被借為山阜之“阜”既久,故不得不造一“鋒”代其本義字,而“阜”即“峰”,故先秦典籍中多見“阜”而“峰”迄無一見。
後世“阜”也訓大、盛、厚、長、多、眾等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于“阜”字下云:
“《詩》‘四驖孔阜’、《左·襄廿六傳》‘韓氏其昌阜於晉乎’、《周語》‘阜其財求’傳、注皆訓‘大’;又《詩·大叔于田》‘火烈其阜’、《周禮·大宰》‘商賈阜通貨賄’、《大司徒》‘以阜人民’、《廋人》‘以阜馬’傳、注皆訓‘盛’;又《晉語》‘利以阜姓’、《周語》‘惠以和民則阜’注皆訓‘厚’;又《魯語》‘助生阜也’注:‘長也’;《詩·弁》‘爾殽既阜’《箋》:‘猶多也’;《晉語》‘考訊其阜’注:‘眾也’;又《詩·草蟲》‘趯趯阜螽’《傳》:‘蠜也。’按:一生九子,故謂之‘阜’。字亦變作‘峊’。”
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按照段玉裁的解釋也不是說不通,不過,筆者懷疑很可能是古人把“阜”讀若“豐”而用其義,因為“阜”本“鋒(鏠)”之本字,而“鋒”、“豐”二字同旁紐雙聲、東冬旁轉疊韻,音近可通假,如《韓非子·喻老》:“豐殺莖柯”,《列子·說符》作“鋒殺莖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索隱》:“鋒音峰。案:《系本》作‘陳酆氏’。皇甫謐云:‘陳鋒氏女曰慶都’。”《正義》:“鋒音峰。又作‘豐’。”引《帝王世紀》作“陳豐氏”,皆是其證。《大戴禮記·帝系》作“陳隆氏”,“隆”乃“䧏”之形訛,殆即“峰”之或體。據此可以知道,古書中“鋒”、“峰(䧏)”、“豐”、“酆”等字都是音同或音近通假的。“豐”在古書中的釋義和“阜”非常相似:
《詩·豐年》:“豐年多黍多稌”,《傳》:“豐,大也。”
《國語·楚語下》:“不為豐約舉”,韋注:“豐,盛也。”
《國語·周語上》:“艾人必豐”,韋注:“豐,厚也。”
《易·豐》:“豐,亨”,《疏》:“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義。”
所以,凡是訓大、盛、厚之類的意思的“阜”,很可能就是“豐”的假借字,也就是說,自周代以來“阜”所具有的這些義項都是從“豐”借過去的,因為“阜”、“豐”古音并滂旁紐雙聲、幽冬對轉疊韻音近。
根據上面的分析,筆者認為“阜”音義的演變順序可能是:在殷商時期,鋸齒被稱為“阜”,就是鋒刃;山峰形狀似之,故也被稱為“阜”并借用其字,這成了它的主要義項,大約是讀房九切的,古音并紐幽部;後來發生了音轉,以幽覺對轉的緣故讀若“豐”,因此它具有了“豐”的義項;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人造了從金夆聲或逢聲的“鏠(鋒)”字代替其本義字,山阜之“阜”原來的借用義初用“夆”字替代,大約在秦漢時期才造了從山夆聲的“峯(峰)”代替,都轉入了東部,還是與“豐”音近;而“阜”本身的義項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指尖頂的山峰,而是特指“大陸”,即高大而頂平的山,與它原來的義項有了差別,屬於義項範圍的縮小,同時還具有“豐”的義項,但僅僅保留了房九切的讀音,其本義遂晦。《說文》的解釋是其假借義,而非其本義。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11月1日22:30。)
[1]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下簡稱《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1254頁姚先生按語。
[2]并《詁林》1253頁引.
[3]轉錄自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台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3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