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戊戌(狗)年三月初六
- 發布時間:2017-10-14 18:32:19 瀏覽次數:3794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首發)
中山王
方壺銘曰:
進賢措能,亡有△息。
△字原作:
(摹本)
(拓本)
這個字至今無善解,最近李娜女士撰文認為此字為“趕”字初文,在銘中讀為“愆”[1],其說值得商榷。蔡哲茂先生認為字從“帝”,在銘中讀為“寧”[2]。我們不太認同蔡先生的說法,但是受其啟發,我們認為這個字或許是從“鬲”作,只是形體上結構有所簡化和走異,不過從整體來看,看作从“鬲”,也不失為一種考慮。《容成氏》簡13:“昔舜耕于鬲丘”,與“鬲”對應字作:
單育辰先生綜合各家說法之後,認同李零先生的意見,隸定為“
”,并說其中的
“大概是由更早文字中鬲形演變而來”[3],我們認同這個意見,我們認為《容成氏》中這個字,與中山王方壺這個字所從較為接近。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可讀為“弛”。如,董珊先生將《單叔鬲》中的“
”讀為“鬲”,而
在金文中多讀為“弛”[4],“無有弛息”也很文從字順。
[1] 李娜:《〈中山王
方壺〉補釋兩則》,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中國貴陽,2017年8月19日。
[2] 蔡哲茂先生2017年10月13日在“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的講座“中山王方壺‘亡有
息’考”,此為首都師範大學李曉曉學姐告知。
[3] 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各家說法亦皆參此書。
[4] 并參孟蓬生:《釋清華簡〈封許之命〉的“
”字—兼論“
”字的古韻歸部》,復旦網,2015年4月21日。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10月13日22:07。)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7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