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09-01-01 瀏覽次數:4795
- 《上博(七)·吳命》“姑姊大姬”小考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吳命》8號是由兩枚斷簡拼合而成,斷口處詞句不連。其下段簡文云:[1]
于周。寡人問左右:“孰爲師徒踐履陳地?以陳邦非它也,先王姑姊大姬之邑。”
“姑姊大姬”四字,整理者原釋作“姑每大巸”,“每”讀爲“繁”,“姑繁”即吳王“諸樊”的全稱‘姑癹反’之省。[2]按:“先王……之邑”一句,是對上文“以陳邦非它也”的具體說明,陳、吳是兩個不同的國家,陳國怎麽會是吳王諸樊之邑呢?可見整理者的解釋是說不通的。或釋“姑”爲“妯”,[3]亦非。張新俊先生指出:古文字“古”、“由”雖然有混同現象,不過“在目前所能見到的戰國文字中,一般情況下,‘古’字可以從‘曰’寫成‘由’的形體,而‘由’不能從‘口’寫成‘古’的形體”。[4]“王”下之字作:
,右旁與《上博一·孔子詩論》、《子羔》“古”字寫法相同,[5]確是“姑”字無疑。“姑”下一字本作:
;此字還見于《上博(七)·凡物流形》甲本15號,作:
,整理者皆釋爲“每”。[6]按,楚簡“每”字下部皆從“母”,[7]此從“女”,恐非“每”字。或隸定爲上部從“來”,[8]亦非。按,該字應該釋爲“姊”。西周金文“姊”字作
(季宮父簠),[9]《上博(四)·內禮》附簡“姊”字作:
,[10]都作左右結構。
作上下結構,幷且省去了“
”旁的下部。《汗簡》錄《義雲章》“姿”字作
,實即“姊”字,[11]作上下結構,與簡文同,唯上部“
”旁有所訛變。楚簡及傳抄古文中“
”字及從“
”之字作:[12]
(
,上博簡《周易》7、53號,[13]今本作“次”)
(傳抄古文“次”,[14]實即“
”字[15])
(三體石經古文“濟”字,[16]實即“泲”字[17])。
這些“”字或“
”旁上部的寫法都可以和簡文“姊”字參看。
“姑姊”之稱,見于古書,如:
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爲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同上,昭公二十五年)
入見姑姊,如見母。(《儀禮·士冠禮》)
又有“姑姊妹”之稱,傳世古書見于《左傳》襄公十二年、《儀禮·喪服》,以及《禮記》中的《檀弓上》《檀弓下》、《雜記下》、《喪大記》、《坊記》等;出土文獻見于《上博(四)·內禮》附簡。《左傳》襄公十二年云:
天子求后于諸侯,諸侯對曰:“夫婦所生若而人,妾婦之子若而人。”無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則曰:“先守某公之遺女若而人。”
孔穎達《正義》曰:
《釋親》云:“父之姊妹曰姑。”樊光曰:“《春秋傳》云‘姑姊妹’,然則古人謂姑爲姑姊妹。蓋父之姊爲姑姊,父之妹爲姑妹。”《列女傳》:“梁有節姑妹,入火而救兄子。”是謂父妹爲姑妹也。後人從省,故單稱爲姑也。古人稱祖父,近世單稱祖,亦此類也。
由此可知“姑姊妹”就是父親的姊妹行,“姑姊”就是大姑,“姑妹”就是小姑。[18]
“大巸”當讀爲“大姬”。“巸”屬以母之部,“姬”屬見母之部,音近可通。“巸”是两声字,““汜”與“洍”通,[19]是其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子産對晋人談到陳國的創立:
昔虞閼父爲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之陳,以備三恪。
又見于昭公三年晏嬰論季世一段話的最後說:
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
大姬是陳國建國之君胡公之妻,是陳國的始祖母。
整理者認爲這段簡文是吳王之言,吳爲姬姓,與大姬同姓。其稱大姬爲“先王姑姊”,大概與春秋時期周王或諸侯稱同姓貴族爲“伯父”,异姓貴族爲“伯舅”“舅氏”一樣,是一種尊稱。[20]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1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同注[1],323頁。
[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年12月30日。
[4]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110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5]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109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6]同注[1],252頁。關於《凡物流形》中“姊”字的釋讀,參看拙文《〈上博(七)·凡物流形〉偶拾》(待刊)。
[7]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59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8]同注[3]。
[9]容庚:《金文編》800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
[1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1]黃錫全:《汗簡注釋》86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12]關于出土文獻及傳抄古文中的“”字形體演變,可以參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417~418頁,中華書局,1979年6月;黃錫全:《汗簡注釋》86頁;陳偉:《楚簡讀爲“次”之字補說》,簡帛網,2006年3月11日;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125頁,綫裝書局,2007年4月。
[1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14]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869頁,綫裝書局,2006年11月。
[15]黃錫全:《汗簡注釋》86頁。
[16]同注[14],1092頁。
[17]同注[15]。
[18]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997頁,中華書局,1990年5月。
[19]高亨:《古字通假會典》396頁,齊魯書社,1989年7月。
[20]同注[18],1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