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年月
- 本文發布時間:2020年01月09日10时12分49秒 瀏覽次數:2901
- 訛字在出土與傳世的先秦秦漢文獻中大量存在,歷代字書、韵書收有大量訛字辨識成果。高郵二王之《讀書雜志》《經義述聞》,所闡述及歸納的理論方法與校勘通例,影響深遠。近現代以來,古文字構形理論日趨完備,出土文獻不斷公布,訛字的辨識和考證成果豐富。有鑒于此,由清華大學趙平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兩漢訛字綜合整理與研究”,旨在以數量龐大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材料爲依托,以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爲支點,通過文字考證、文獻校仇等方法,全面整理先秦秦漢文獻中存在的大量訛字,編纂《先秦秦漢訛字全編》,幷在此基礎上從文字構形、字形演變、背景分析等角度,總結訛字現象在共時層面和歷時層面存在的規律,進而校讀文獻,還原文獻文本原貌,促進先秦秦漢出土文獻的整理、釋讀及傳世典籍的解讀、研究。以下爲項目前期成果三種。
袁瑩先生著《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研究》,2019年11月由中西書局出版,定價35元。以下是該書的內容簡介、目錄等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爲研究對象,根據漢字構形學理論,從整字、構件、組合體的角度考察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通過梳理混同形體的具體演變過程,將混同形體置于各自的演變序列之中,從而判定其是否混同以及厘清混同的步驟,探尋戰國文字形體演變的規律。通過分析大量混同例證,本書對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現象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整理與研究,進而揭示了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特點,探討了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原因。
作者簡介
袁瑩,1983年出生,遼寧朝陽人。201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工作于河南大學文學院、語言科學與語言規劃研究所,主要從事古文字學與訓詁學研究。在《考古與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章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概說
第一節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界定
一、 戰國文字
二、 形體混同
三、 形體混同與相關現象的比較
第二節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相關研究概况
一、 形體混同研究概况
二、 戰國文字研究概况
第三節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研究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二章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分類考察
第一節 整字與整字之間的混同
第二節 構件與構件之間的混同
一、 成字構件與成字構件之間的混同
二、 非成字構件與成字構件之間的混同
第三節 組合體與構件之間的混同
一、 構件組合體與構件之間的混同
二、 筆劃組合體與構件之間的混同
三、 構件與筆劃構成的組合體與構件之間的混同
第三章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及混同形體的特點
第一節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特點
一、 形體混同的複雜性
二、 形體混同的地域性
第二節 戰國文字混同形體的特點
一、 混同前後形體相近
二、 混同之後便于書寫
三、 混同之後構字能力强
第四章 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的原因
第一節 社會因素
第二節 漢字形體演變規律
一、 簡化
二、 繁化
三、 類化
第三節 書寫因素
一、 書寫者
二、 書寫載體和工具
第四節 人的思維能力因素
引書簡稱表
參考文獻
後記
鄭邦宏先生著《出土文獻與古書形近訛誤字校訂》,2019年11月由中西書局出版,定價78元。以下是該書的內容簡介、目錄等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對前人利用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的成果進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上編從對讀、字形、語法、詞義、通假、用字、圖像等方面對重要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和評述,歸納出校訂的方法和範式,同時指出校訂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下編將上述成果彙編爲案例300餘組,幷附條目索引,以便查閱研讀。
作者簡介
鄭邦宏,廣東潮陽人,西南大學文學院講師。先後師從喻遂生先生、趙平安先生研習古文字學。
目錄
序/ 喻遂生
上 編
引言
第一章 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的方法
第一節 據出土文獻與古書對讀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二節 據出土文獻字形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三節 據出土文獻中一字與二字形近、合文與一字形近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四節 據相同語法功能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五節 據詞語義近義同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六節 據通假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七節 據出土文獻用字方法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八節 據出土圖像資料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
第二章 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節 注意出土文獻自身的訛誤
第二節 注意出土文獻與古書之間的時代性、地域性差异
第三節 所據文字考釋必須可靠
第四節 勿將通假、用字習慣當成形近訛誤
第五節 注意辨析詞義
第六節 重視漢語語法研究成果
第三章 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案例補說
第一節 《穀梁傳》“蔡侯東”的“東”爲“朱”之形訛補說
第二節 《逸周書·祭公》底本的地域問題試說
下 編
據出土文獻校訂古書形近訛誤字彙編
引書簡稱表
條目索引
參考文獻
後記
趙平安先生主編、石小力先生副主編《訛字研究論集》,2019年10月由中西書局出版,定價68元。以下是該書的內容簡介、目錄等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爲“先秦兩漢訛字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共收錄28篇論文,聚焦出土文獻和傳世古書中的訛字問題,涉及甲骨、青銅器、戰國秦漢簡帛、陶量、璽印、刻石等出土文獻材料和《詩》《書》等典籍,既有對各種文字演變現象的科學界定、對訛字相關術語的探討和規範,也有精細的文字考釋、翔實的文字部件訛變整理,還有古書校讀及其文本源流的分析。本書所收文章較爲全面地討論了訛字問題,材料豐富,方法多樣,視角多維,反映了當前訛字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于推動訛字研究的繼續深化有重要的意義。
主編簡介
趙平安,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出土文獻和古文字學研究,幷長期參與清華簡的整理工作。已出版《隸變研究》(1993)、《〈說文〉小篆研究》(199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2009)、《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2011)、《秦西漢印章研究》(2012)、《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2017)、《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續集》(2018)等著作。
石小力,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研究,先後師從陳斯鵬、陳偉武、趙平安等先生。已出版《東周金文與楚簡合證》(2017)、《新見金文字編》(2015,第二作者)、《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2018,分卷作者)等著作,發表論文20餘篇。
目錄
李宗焜:略說甲骨不謹之作
王子楊:甲骨訛字研究
吳麗婉:談談甲骨實物與拓本的字形差异
張新俊:“北”還是“幷”?
陳英杰: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
李家浩:楚王孫
兵器與競之
鼎
張富海:“敕”字補說
程 薇:“規”字楚文字字形來源管窺——兼論《說文》
部來源
劉洪濤:上博竹簡訛字考證二題
羅小華:楚簡人物名號异寫考辨二則
袁 瑩:戰國文字形體混同特點略論
劉 雲:戰國文字考釋二則
徐在國:山東鄒城市邾國故城遺址出土陶文補釋
趙平安:也談睡虎地秦簡“夜草爲灰”
劉樂賢:北大漢簡第三册形近字辨析二則
蘇建洲:說《北大四·反淫》簡23的“壺”字
鄭邦宏:北大漢簡文字部件訛變整理四則
王挺斌:漢代簡帛文字訛誤研究二題
魏宜輝:談漢印篆文中“今”旁的一種特殊寫法
董 珊:徐州龜山二號墓塞石刻銘新考
楊寶忠:談談大型字書中的訛字
郭永秉:由某些訛字的來源窺測秦漢《尚書》授受源流
管文韜:據古文字校讀《尚書·酒誥》一則
高中華:試說《周頌·敬之》篇的一處訛誤
蔡 偉:先秦秦漢古書校字九則
顔世鉉:說“重”和“堇”形訛的現象與相關的古書校讀
王志平:民、氏之訛的歷史成因
(感謝中西書局宋專專編輯提供書訊!)
- 地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振華樓歷史學院內) 郵編:430072 電話:027-68753911 郵箱:postmaster@bsm.org.cn
- 版權聲明:Copyright 2005-2019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本站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複製或者建立鏡像